字号:

乌克兰危机新动态及发展趋势——本网站专稿

国研院 时间: 2017-03-16 作者: 韩璐 责编: 龚婷

今年1月29日以来,乌克兰东部局势再次紧张。一是军事冲突升级。乌军在阿夫捷耶夫卡市附近频繁进攻,东部民间武装与之激烈交火,双方均使用了重型武器。二是,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以任何与自行成立共和国的贸易都是走私行为为由封锁了顿巴斯地区的铁路运输线,“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对此的回应是停止向基辅供应煤炭,并对所有未在两共和国注册的乌克兰企业实施外部管理。在上述背景下,2月19日,普京签署命令,“临时承认”“顿涅兹克共和国”和“卢甘斯克共和国”颁布的护照等证明。此举引发乌政府严重抗议和西方国家强烈谴责。乌克兰危机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从2016年开始,乌克兰东部战事已趋于平静,偶有交火,但并未发生大规模激烈冲突。此次形势恶化,笔者认为,主要责任还在于乌克兰政府,其主要动机有以下几点:

第一,俄美关系趋缓令乌克兰政府感到恐慌。特朗普出任美国总统前即多次表示愿与俄罗斯缓和关系,甚至称将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上台后,美俄之间互动频繁,大有回暖趋势,特别是在今年1月28日,特朗普主动与普京通电话,表示美国尊重俄罗斯,致力于改善双边关系。美俄总统电话连线加剧了乌政府对美国即将“抛弃”它的恐惧。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是乌政府坚定的支持者,对其提供了一系列的经济、军事援助。2016年美国向乌提供了10亿美元的经济贷款、3.35亿美元军事援助,在加强对乌军事人员培训的同时,还与乌在北约框架下,举行多次军演,震慑俄罗斯。乌总统波罗申科担忧,一旦乌克兰失去美国支持,其外部将遭到来自俄罗斯更大的压力,不仅克里米亚问题被忽略,统一东部也会化为泡影,甚至还会引发国内政局动荡,危及其执政根基。因此在美俄两国总统通话后的第二天,乌克兰政府就挑起战火,意在分化美俄立场,牵制其缓和进程。

第二,寻求欧盟的继续支持。自去年以来,欧盟因英国脱欧、难民危机、恐怖袭击等问题自顾不暇,对乌克兰的关注度大为下降。同时,欧盟对乌克兰政府政治经济改革以及反腐工作原地踏步感到极其失望,援助之心有所减弱。欧盟在乌克兰入盟、免签问题上也不够积极,而且在“诺曼底四方”会谈中并未发挥应有作用,仅停留在要求各方履行明斯克协议,其提出的所谓“路线图”也成为空谈。乌政府特别在意的欧洲国家的投资,不仅未出现增长之势,反而在下降。如德国,2014年对乌直接投资57亿美元,2016年则为55亿美元;法国2014年是16亿美元,2016年则为15亿美元。因此,乌政府此番主动挑起事端,也是希望欧盟对乌克兰多加关注,继续加强政治与经济支持。

第三,转移国内视线,淡化国内热点问题。乌克兰现政府执政两年多以来,并未建立起良性的政治体制,腐败、寡头政治仍是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障碍,经济体制改革停滞不前,虽然2016年经济实现了2.2%的增长,但仍未根本扭转发展颓势,经济形势仍很严峻。2013-2015年乌经济萎缩20%,当前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只相当于1991年的70%。影子经济仍占GDP的50%。同时,在统一乌东部问题上,也未有建树。民众失望情绪蔓延,认为现政府腐败无能,与往届政府相比换汤不换药。民调显示,乌一半民众对乌任何政治力量都缺乏信任。在广场革命三周年之际,意欲进行第三次广场革命大有人在。此次乌政府挑起冲突,也有转移国内视线之目的。

未来一段时间内,乌东局势仍存在不确定性,将保持打打停停的状态,乌克兰危机难有巨大突破。缘由有二:

第一,乌克兰国内形势不稳定,东部问题难以解决。一是政治斗争持续。从2016年秋季开始,乌总统波罗申科的支持率持续下降,反对他的集会游行频繁举行。但波罗申科的目标仍意在赢得2019年总统大选,因此未来一段时间,他将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政治布局,包括加强对强力部门的影响力、尽可能地推迟议会选举等,这势必与反对派,如季莫申科产生纷争,给乌政局带来不稳定因素。二是,极端民族主义上升。右翼极端民族分子充斥全国,是乌政治健康发展、民族和解、政治解决乌东部问题的麻烦制造者。鉴于上述原因,作为影响乌克兰危机前景的要素,乌东部问题将继续成为乌国内各政治力量争权夺势的工具。东部地位问题短时间内难有进展,乌克兰危机的解决自然看不到光明。

第二,俄罗斯与西方关系进入调整阶段。2017年随着特朗普上台、法德等国迎来大选,未来俄与美欧关系将进入调整期。在这一时期,乌克兰问题将有可能成为双方调整筹码,至于是否会得到真正解决,还要取决与俄与西方关系的改善程度。可以肯定的是,由美国主导、西方多国参与的对俄罗斯的围堵和孤立将有所松懈。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融冰、破冰也绝非指日可待。美国国内反俄势力强大,对俄罗斯的战略判断依然是后者意在恢复前苏联的影响力,“遏制、排斥”仍是该势力对俄罗斯政策重点;欧盟对俄罗斯破坏战后欧洲稳定耿耿于怀;俄罗斯绝不会放弃乌东部以及对西方一再挑战其战略底线大感失望。双方战略互信严重缺失,短期内双方关系得到根本性改善还是有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