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如何看待近年来中印关系中的一些逆流-本网站专稿

国研院 时间: 2016-11-07 作者: 蓝建学 责编: 龚婷

近来印度网络社交媒体大肆炒作“抵制中国商品运动”,反映莫迪上台两年来中印关系中的鬼蜮氛围,与近年来印度政府对国际地缘战略形势发展和印国家实力的误判息息相关。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邻国喊打喊杀的自我膨胀舆论氛围,有可能导致印度对华决策失控,变成自我实现的寓言。

印度试图单方改变中印巴传统互动模式。印国内这股反华浪潮,与印巴关系紧张有关。今年7月以来,克什米尔地区局势持续高度紧张,印度与巴基斯坦危险对峙,并迁怒与巴关系友好的中国。此外,印强行将武装组织“穆罕默德军”头目马苏德?阿兹哈尔列入联合国安理会制裁名单申请遭拒后,又将矛头指向中国。长期以来,中国执行对印、对巴并行不悖的友好政策,真诚希望印巴改善关系,积极劝和促谈,极力避免在两国间选边站队。印巴关系恶化一个巴掌拍不响,印度不反思自己,反而迁怒中国,并给中国下“要么要中巴友好、要么要印度市场”的通牒,试图单方根本性改变中印巴良性互动局面。这与当年美国小布什政府“反恐战争”中的“要么是美国盟友,要么是美国敌人,没有中间地带”的非黑即白逻辑暗通。这似乎表明,印度已经开始以超级大国自居,对邻国和伙伴提要求。中巴关系友好是事实,今后也会继续如此,但中方绝不会接受印方将印巴关系恶化的帽子扣到自己头上。

在国内民族主义膨胀下,印度逐渐对华搞起“逼宫”战略。这在印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席位、加入“核供应国集团”(NSG)问题上反映尤为突出。印度政府和外交团队通过媒体炒作,抬升国内民众的不切实际期待,炒作“全世界都支持印度,唯独中国反对”的臆想,试图毕其功于一役。当碰壁后,将矛头转向中国,转移国内的不满和沮丧。而实际上,安理会改革问题牵涉错综复杂的国际博弈,根本不是中国一家说了算,更谈不上由印度说了算。“核供应国集团”成立于1975年,系由拥有核供应能力的国家组成的多国出口控制机制,针对的正是1974年印度核试验。该机制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为基石,是国际社会的长期共识,2015年中在纽约召开的NPT审议大会再确认该共识。印度试图以“非NPT缔约国身份”的“例外方式”加入NSG,颠覆的是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基石。中方和许多国家一直主张集团先就“非NPT缔约国”这一类国家加入问题充分讨论,以寻求共识并协商一致做出决定,是切实可行、公正合理的建议。美国等一些国家确是出于地缘政治考量,支持印加入NSG,但当年也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力主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加入NSG的“硬杠杠”。中国等国维护的正是核不扩散基本国际规则,印度强行闯关失败后迁怒中国,是恼羞成怒的非理性举动。从“入常”、“入团”两事上的表现看,印政府搞的是将中国逼入墙角、迫使中国表态的“逼宫”战略,这值得中国高度警觉。历史上,中国在外部环境最恶劣的时候,都不曾对外交敲诈行为买过账,从不信邪,更别说现在。

印度媒体炒作“抵制中国商品运动”对华影响不大,但其折射印度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信号却十分危险,也进一步证明印度市场的高风险。总体上,中印经贸关联性不大,印是中国第11大贸易伙伴、第十大出口市场,截至2015年底中国对印累计投资仅6.44亿美元,大多中国公司企业仍在观望印度市场。中国2015年出口总额约为2.27万亿美元,出口印度占比约为2%,印度抵制中国货对中国影响不大,反倒令印度损失更严重。况且,印度是世贸组织成员,由印总理府流出、由政府要员发起的抵制中国商品运动已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抵制运动”对印度国际形象和经济改革也百害而无一利,伤害的是数十万印度商贩利益。抵制中国货的举动还会挫伤中国企业赴印投资的热情和信心,进而影响两国一系列双边合作。据世界银行《2016年全球亲商报告》,印“亲商”环境仅排在全球130名开外,印抵制活动也会向其他国际投资者发出印度市场的风险信号。在全球化时代,贸易保护主义对一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会起到正面作用。

长期以来,中国物廉价美商品不仅降低了印度通货膨胀率,也满足了印度低收入水平老百姓的日常需要,极大提高了中低收入者的生活质量。尽管印媒体经常对中国商品极尽抹黑能事,充满刻薄、歧视和偏见,但是印度消费者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性选择,欢迎中国物美价廉商品。也许,莫迪政府试图通过抵制中国商品,来拉升民众对“印度制造”的支持。但是,保护主义从来就不是一个社会可持续进步的手段。在印国内没有可替代的产品时,即使印度消费者无法享受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也会想方设法从别的国家和渠道进口,这是市场经济铁律。与制造业大国中国合作,不仅可以加强印自力更生的能力,也有利于印度变成另一个中国。抵制中国货运动是印“制敌三百,自损三千”的荒谬之举。

近年来,印度在放弃“不结盟”外交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值得中国关注。长期以来,独立自主、不结盟、战略自主,曾经是印度引以为豪的外交名片和外交基因,也为印度赢得了第三世界的尊重,更为印在冷战期间及冷战后一段时期左右通吃、左右逢源奠定了基础。即使从最极端的角度看,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党及其母体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RSS)一直大力兜售“印度至上”、“印度伟大”价值观念,战略自主也应该是印右翼政府的逻辑选择。但是,近年来,印度国内舆论大加挞伐战略自主外交,主张重走结盟路线,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小棋子,印度国内不少有识之士对此忧心忡忡。印度这种外交战略的巨变,究竟是为达成某种目的的权宜之计,还是预示着未来印度外交的不归之路,值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及地区有关国家仔细观察。如果印度彻底放弃不结盟外交,必然引起相关国家的多角反应,印度要再享受过去那种左右逢源的地位恐怕不太可能了。

识时务者为俊杰。准确判断国际上的“时”与“势”,往往攸关一国的生死存亡。印度该反思目前这种不正常的对华外交了,改弦更张为时未晚。由于历史恩怨和地缘政治原因,破坏中印关系容易,恢复友好与信任则需多倍努力。中印两国警惕别国牵制和挑唆两国双边关系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不能亲手断送两国关系。“合则两利,斗则两伤”理念也许不入印国内疑华派、反华派法眼,但确是处理中印关系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