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把脉欧洲恐袭:“传染”或将扩大,良方尤重治本

国研院 时间: 2016-08-25 作者: 谷宁 责编: 龚婷

今年以来,欧洲多国连续遭遇恐袭:比利时布鲁塞尔、法国尼斯、德国的巴伐利亚……一时间,欧陆仿佛流行起一种名为“暴力袭击”的传染恶疾,其“病征”各异:袭击手段从冷兵器砍杀到枪击、爆炸、车辆冲撞;犯案人员既有移民后裔,又有叙利亚难民;袭击方式也从有组织的多人多点同时作案,变化为更多的“独狼”发难。但细致分析起来,其“病理”却颇为类似:

第一,恐袭增多与“伊斯兰国”战略调整加速有关。2015年初,在多国空袭的军事压力下,“伊斯兰国”改变了“维持并扩张”的军事策略,转而推行“三环战略”,强调同时打击“近敌”和欧美“远敌”。如今,其接连丢失费卢杰、拉马迪等军事重镇,摩苏尔与拉卡亦陷重围。面临覆灭危局,“伊斯兰国”意做困兽之斗,一面加快将力量化整为零,输送各地;一面疯狂策划、煽动对欧美恐袭,既为报复,也做战术牵制。

第二,从全球反恐形势看,“伊斯兰国”恐袭名单中的西方优先目标,美国本土防备已较为严密,英国的“去激进化”政策和反恐体系相对成熟;反观欧陆,不仅有多国难民涌入、人员又可自由流动,整体安防力量薄弱、难护周全。“挤出”效应自然导致袭击更密集地发生在防御链条的脆弱环节。

第三,内因仍是根本要素。近年来,欧洲麻烦不断:世界经济低增长大背景下,欧债危机余波难平,各国经济复苏乏力;叠加上难民危机、乌克兰危机和英国“脱欧”,可谓经济、安全、社会问题齐发酵,一体化又遇重大挫折,纵是法、德等欧洲“火车头”也自顾不暇。这种环境本就容易催生社会的消极情绪、强化排外势力,助长不同社会阶层、特别是本土族群与移民、难民群体的对立、矛盾乃至仇恨,给暴恐组织可乘之机。

“病来如山倒”,如今的恐怖蔓延是以往多重矛盾层层叠加又集中爆发的结果,反过来则会加重原有病因、病情:恐袭会打击旅游业、影响投资方对稳定发展的预期,进而恶化经济发展环境;民众恐慌情绪有利于抬高民粹主义、右翼势力、疑欧、脱欧派声势,加剧政治不稳和社会动荡;反恐措施的扩大化与过激倾向,特别不利于移民群体及其后裔的社会融入,加速其经济、社会地位边缘化,疏离其社会认同,最后增加特定群体的“激进化”风险。

恐袭会继续蔓延,甚至扩散到中东欧国家么?目前看,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首先,前述内外交困的情形在中东欧各国普遍存在,部分国家的经济更是长期低迷不振;其次,当前的恐怖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碎片化、网络化特点明显,渗透力强,管控难度大;最后,相比德、法等国,其防恐、反恐能力更弱。但由于中东欧国家“袭击价值”和影响都不如西欧发达国家和地区,所以未来一段时间,虽难免会发生内生性暴力事件、“独狼”式袭击,但有组织的大规模恐袭的可能性仍相对较小。

“病去如抽丝”,反恐亟需分类施策,标本兼治:治标贵迅速,治本重长效。在打击“伊斯兰国”时,治标就是要打掉其在叙、伊核心区的武装力量;治本则要恢复两国的政治、社会稳定,并进一步涤荡恐怖势力的全球性影响。欧洲各国进行合作反恐,治标要着重反恐能力、机制建设,做好防御;治本则要从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融合、公平与文明互鉴,消解内生性矛盾入手,立足攻坚。唯此,才是长治久安之策。

(来源:《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2016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