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中美“他”大三国结构与中国安全环境

国研院 时间: 2016-08-17 作者: 时永明 责编: 龚婷

现在谈国际局势往往会和所谓“国际秩序”问题联系在一起。在西方的舆论环境中,所谓“国际秩序”就是美国主导的国际格局。而从美国主导的角度看,中国的崛起本身就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所以,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问题,主要是美国以确保其霸权地位为核心的战略所构成的挑战。

一、美国霸权与中美“他”大三国结构

既然国际局势的主导力量是美国,所以判断局势走向首先要确认美国的方向是什么。奥巴马上台时,执政方针非常明确,其核心战略就是维护所谓“美国的领导地位”,也就是要在未来美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大幅下降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美国的霸权地位。因此,美国外交政策的逻辑就是要抑制潜在的竞争对手,分化新兴力量,让其他国家之间相互牵制,在分裂中寻求自己的“领导地位”。从全球范围看,美国面对诸多挑战。首先在经济上,美国的最大挑战是欧盟。因为欧盟不仅有超越美国的人口,有与美国相当的科技水平,关键是有欧元。这一点美国在本世纪初就已确认,但未炒作这个题目,因为欧盟毕竟是其北约盟国,以及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但现在乌克兰问题使欧洲和俄罗斯重新陷入对立,美国得以再次采取军事力量来领导欧洲。叙利亚和北非的混乱以及难民问题使欧洲社会陷入混乱;2008 年的金融危机更是使欧洲经济陷入困境。俄罗斯对美国构成“0.5”个挑战,其依然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美国最强劲的军事对手。

但从维护美国霸权的角度看,中国依然是问题的核心。俄罗斯只有在与中国形成伙伴关系的条件下,才能对美国的军事霸权构成极大制约。而欧盟也只有在与中国进行经济战略合作的情况下,才能对美国的经济霸权形成制约。所以,中国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可能与第三方国家形成更紧密的关系,导致出现所谓“权力转移”效应,使美国的霸权地位难以为继。

恰恰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事实上,“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有很深刻的历史背景。经济全球化早在20 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但当时大家关注的是海洋经济,如:环太平洋经济圈构想,以及后来亚太经济的蓬勃发展。这自然导致沿海地区与内陆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以在上世纪90 年代,亚洲国家开始积极推动亚洲铁路网和欧亚大陆桥的建设,并提出了众多重建丝绸之路的设想。

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国内沿海地区与内地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二是国外贸易空间发展的不平衡。在东面太平洋经济圈贸易空间基本饱和的情况下,中国向周边内陆以及西部地区拓展贸易空间是正常举措。所以,中国借助古代丝绸之路的经验,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从一开始就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所谓对抗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但美国却将这一有可能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更加密切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的行动视为“权力转移”和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一带一路”所可能产生的欧亚大陆板块紧密合作的效果更使美国在心理上难以承受。因此,美国的外交表现出展开对“第三方” 的争夺,以实现对中国的牵制、围堵或遏制。这就形成了中、美“他”大三国演义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日本扮演了美国助理的角色,是美国维系霸权的核心手段和军事力量,因此它把美日军事同盟视为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基石。日本则欲借美国的战略实现军事、政治大国抱负,在地区扮演领导角色。所以在亚太地区能够看到,美日共同推动以美日同盟为轴心的小三边或四边合作体制,如美日韩、美日菲、美日澳,以及共同拉拢印度抗衡中国。日本则以玩弄黑白棋游戏的思路,对中国展开追踪式的围堵外交。安倍政府这种在与第三方外交中展开的与中国为敌的战略,构成了恢复中日关系的主要障碍。

二、朝鲜半岛局势走向取决于国际大环境

朝鲜半岛同样是美国和中国争夺第三方的结构。冷战后朝鲜半岛出现朝韩和解势头,但这可能意味着美国军队将难以在半岛继续立足,所以美国通过介入核问题,阻断了南北和解进程。但近年中韩关系迅猛发展又引起美国的担忧,所以美国就在历史问题上压韩国与日本和解,积极推动美日韩合作架构。美国得以施展谋略的主要依托是朝鲜核问题。朝鲜现在的核政策非常明确,拥核与发展“并举”是国家的基本战略。今年1 月朝鲜的第四次核试给我国的安全环境带来严重冲击:首先,朝鲜核武和导弹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半岛战争的危险因素增加。尽管此次朝试爆的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氢弹,但实际上,它每次试验的都只是试验核心的某个关键技术点,不是完整试验,所以西方都认为是失败的,但朝鲜的核技术确实在发展。与此同时,朝导弹技术也在发展。舞水端导弹是为装载核弹头而生产的。美国人认为,朝鲜的导弹迟早会有能力打到美国。朝鲜现在宣称要进行第五次核试,其目的就是要验证弹头的小型化,如果朝再次核试,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美国会不会用外科手术方式解决朝鲜的核武器问题。

其次,朝鲜的核试验对我国东北部安全造成结构性冲击:一是冲击了中韩关系,使中韩之间的战略信任受到损害;二是为美日韩军事合作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三是使中朝关系面临伤害,导致半岛安全关系结构失衡。

此次,韩国坚持要部署“萨德”导弹,完全无视中国的利益,而“萨德”一旦部署将对中国安全构成长期威胁,甚至可以说这意味着韩国在中美可能爆发的冲突中已经预先选择了阵营。

中韩关系出现不和为美国推动美日韩合作创造了机会。奥巴马“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基本结构就是继续以美日同盟为轴心,使韩国和澳大利亚构成辅佐轴心的北南两个锚地。这次核峰会,美日韩终于举行了首脑会议,未来的合作会逐步展开。美日韩三角结构一旦形成,中国在东北亚、在半岛有很多矛盾就难以化解。朝鲜第四次核试验可谓是一意孤行,迫使中国对朝采取强硬政策。朝鲜不断进行核试不仅会带来战争风险,也大大增加了中国遭受核灾害的风险。

朝鲜核试带来的另一个隐患就是东北亚的核扩散。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关于允许韩日进行核武装的言论令人担忧。尽管从逻辑上来讲,美国在战略上不会作出很大的调整,不会真的让日韩拥核,但对日本的核企图中国必须保持警惕。因为事实上美国在核问题上对日本是非常宽容的。日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钚后处理加工厂,拥有的武器级核原料是以吨来计量的,而朝鲜的仅以公斤计量。日本的核政策是与核武器只保存了一个螺丝钉的差距。尽管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美国也勉强地要求日本归还冷战初期借给日本的30 多公斤武器级钚,但日本一直在拖延,中方对此要保持警惕。

半岛问题现在最困难的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出路。这次朝鲜进行第四次核试,很大程度上与美国奥巴马政府的“战略忍耐”有关。奥巴马上台之初原本要跟朝鲜谈,结果金正恩继位后立即进行核试,还提出“并举”战略,于是奥巴马就采取“战略忍耐”。这两个战略的相互对抗就导致战略僵持。实际上朝鲜先做出姿态了,去年一直要求跟美国进行政治对话,提出以停止核试验换取美韩停止联合军演。这原本是一个可以谈的问题,但美国的态度是根本就不想跟它谈,弄得朝鲜没有出路。美朝会谈失败是诱发金正恩进行第四次核试验的直接政治原因。

目前中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由于中国的坚持,联合国第2270 号决议特意加上希望恢复六方会谈以解决朝核问题的内容。中国还一再表明,执行决议应该是全面的、均衡的。但是,美国迄今对六方会谈只字不提。美国认为自己的谋略已经见效,需要继续原来的政策,完全不给朝鲜政治出路,就是要通过不断强化制裁迫使朝鲜屈服。这表明,美国在半岛真正关注的并非核问题,而是其在东亚地区的军事部署和与同盟国的关系问题。因此,半岛问题的解决就只能静待国际大环境的改变。

三、东亚共同体构想依然是团结亚洲的凝结剂

奥巴马“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要点之一,就是扩大在东盟的影响力。冷战后,美国试图通过打造亚太合作机制来确保对东亚地区的主导权。但美国先是背弃东亚,自行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而后是对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袖手旁观,并试图趁火打劫。东亚国家推动共同体建设引发美国的恐慌。如今,美更担心中国崛起后再出现一个团结合作的东亚,美所谓“亚太再平衡”战略就是要阻止这一建设进程。为此,美国就要分化中国与东盟的关系。美国通过加入东亚峰会,使东亚国家失去了讨论共同体建设的组织机制;而后美国借用南海问题和TPP 从政治安全和经济上分化东亚。

TPP 在奥巴马的催促下于2015 年底签署。这个机制在表面上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框架下构建亚太自贸区的路径之一,但实际其针对中国的性质非常明显。该协议不仅没有如当初宣称的要实现百分百的零关税,而且给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以自由贸易度仅有95% 的超级优待。奥巴马为了削弱美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经济竞争力,给了日本如此大的让利,显然是将维护自身霸权放在了核心地位。

南海问题是中国和菲、越等国之间的领土争议和海洋划界问题。但是对美国来说,首先从1954 年签署《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开始,南海一直是美国的军事势力范围。因此它从心理上对中国的维权行动和在南海的军事存在无法接受。所以,美国在南海并不关注是否能够解决问题,而是关注由谁主导问题的走向,试图通过掌控南海问题进程实现美国对东亚地区安全的主导。因此,美国反对以当事国双边谈判的方式解决问题。美国一方面通过扮演小国保护者的角色来拉拢菲、越,另一方面制造了一个所谓“自由航行”的伪话题,直接进行军事介入。与此同时,美国鼓动菲律宾将问题提交国际仲裁法院,并不断加大军事介入的力度,以及与媒体合作制造舆论声势。美国这一系列组合拳的目的就是要制造一个“中国在南海进行侵略扩张”的舆论环境,引导国际法庭的仲裁方向,从而将中国在南海置于“非法”的境地。美国还采取种种手段分化中国和东盟关系,要求东盟在南海问题上按照美国的策略一致对华,试图在中美东盟的三角结构中将东盟拉到自己一边。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提出的“双轨”思路,即由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协商妥善解决争议、中国和东盟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得到了大多数东盟国家的认可。但美国不接受这种方式,担心这将把美国排除在解决南海问题的议程之外,而且使美国分化中国和东盟的谋略破产。所以美国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非签署国,却在那里一再要求通过国际法来解决问题,并鼓动其他声索国也将问题提交国际法庭,而美国则试图扮演判官和执法者的角色。因此,尽管在原有的架构下难以重新启动东亚共同体议程,但我们不应放弃以“命运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的精神来构建东亚国家间的关系。

总而言之,奥巴马为维护美国霸权,竭力排挤中国的地区影响力,使目前的国际格局出现了一种中美“他”的大三国演义结构。在这种结构中,美国玩弄所谓“巧实力”,运用权术,在制造分裂和对抗中谋求霸权地位和利益。而中国则是在寻求合作的过程中谋求互利共赢,两种谋略的道德高低显而易见。我们对美国的权术要保持警惕,对东亚的合作前景要坚定信念,保持自身战略定力。

(来源:《和平与发展》,2016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