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文明的再造与复兴——历史大视野下的战略机遇期》(徐坚 编著)

国研院 时间: 2016-07-22 作者: 徐坚 等 责编: 王强

?

?

?? 《文明的再造与复兴——历史大视野下的战略机遇期》

 

?? 徐坚? 编著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昨天的历史是今天的明镜,今天的现实是明天的源头。徐坚同志这部著作以文明的再造与复兴为主题,从历史大视野出发审视我国战略机遇期,见解颇有独到之处。该书在对比分析东西方文明兴衰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东西方文明的复兴都是文明再造的结果;强调一种文明能否通过再造而复兴,取决于其自我更新活力和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的自我调整能力;认为1840年至今,中华文明一直处于破旧立新的曲折过程中,而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业是以前所未有的强度继续中华文明的再造与升华。这种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高度对战略机遇期提出的观点,有助于增强我们对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决心与信心。

?????????????????????????????????????????????????????????????????????? ——李肇星

 

作者简介:

徐坚,1962年生,现任365皇冠体育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曾任中国驻俄罗斯联邦大使馆公使衔参赞、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组部“中央联系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本书前言

本书是汇集整理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未来10年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的新变化研究”有关成果的结晶。由于该课题涉猎的问题十分广泛且深刻,在此有必要将本书的思路和梗概作简要介绍和梳理,以便读者更好地把握书中的主要观点及其内在联系。

本书对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再认识,从分析世界不同文明的兴衰规律展开。我们相信,只有从历史大视野观察,才能将对我国战略机遇期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比较东西方文明的兴衰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到,东西方文明兴衰遵循的规律基本相同,皆取决于它们的自我更新活力和适应外界变化的自我调整能力。西方文明在中世纪后半期复兴、在近代崛起并在世界占据主导性地位,是彻底摆脱了欧洲古典文明束缚后诞生的新文明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激烈碰撞过程中,如饥似渴地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浴火重生,全面再造的结果。阿拉伯文明则在近东文化和欧洲文化的交融中再造并崛起,对中世纪前半期世界文明的发展发挥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崛起,反映的也是这样一个文明再造的过程。1840年至今,中华文明亦一直处于打破旧束缚、持续再造的过程中。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更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和力度继续中华文明的再造,这将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历史必然。历史证明,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只有文明的再造,才有文明的复兴。东西方文明的复兴都不是原有文明的翻版,而是通过再造而生的新型文明。文明的再造,是一个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的过程,既包含对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必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成分的禁锢和束缚;既要保持自身文化的营养,又必须汲取外来文化的活力。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本质上是文明再造和复兴的战略机遇期,这是我们从历史大视野出发对我国战略机遇期作出的新定性,也是本书以“文明的再造与复兴”为题的寓意所在。

文明的再造与复兴的历史经验,不仅揭示出文明的兴衰规律,从中也可以发现一个国家的战略机遇期的形成规律。我们认为,战略机遇期是指一个国家可以利用的主客观因素共同创造的环境和条件,使该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处于一个可以预期的持续上升时期。其形成需满足三个条件:客观环境是否有利于强劲发展潜力的形成;主观上是否具备洞察时机、捕获时机以及运用有利条件扩大机遇乃至塑造机遇的能力和意志;预期可以实现的发展潜力是否有可能超过同类国家的平均水平。本书指出,二战结束后,武力征服对于一个国家发展机遇的形成和利用,意义明显降低,战争不再是伴随大国兴衰的必然特征。

本书论述的另一个重点,涉及世界格局与国际体系调整重构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同步发生对我国战略机遇期的影响。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格局的调整期、国际体系的重构期、全球地缘战略的整合期交织重叠,国际环境进入更加深刻复杂的变化时期。2020年前,世界经济仍将处于复杂的再平衡过程,发展呈现亚健康与弱增长的“新常态”,分化发展成为主要趋势,全球经济增长格局由“双速复苏”向“双引擎扩张”转变。“东升西降”趋缓,世界多极化进程的曲折性、复杂性进一步显现。大国竞争加剧,规则与秩序制定变成焦点。全球性问题易发多发,也成为国际体系转型重构的重要背景,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成为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中国被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逐渐从一个区域性的国际行为体变为一个全球行为体,从更多关注与自身相关的地区形势到必须更多关注全球性问题,从侧重关注区域秩序到必须更多地关注世界秩序。在战略领域,亚太、欧洲和中东是全球地缘安全形势的三大核心区。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国际政治重心向亚太东移,加上日本政坛右倾化和东亚岛礁争议,东亚政治安全形势暗流涌动,中国周边战略压力加大。与此同时,全球化大趋势不会发生根本变化,以新科技革命为引领的全球产业变革持续推进,区域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从国内环境看,中国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同时面临巨大内外压力和重大机遇。就挑战而言,中国发展转型任务沉重。一是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既要转方式调结构,又要稳增长保发展。二是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转型升级缓慢,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结构性问题日益显露,产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差等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短板。三是内需市场迟迟未能充分释放。四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更加紧迫。从外部挑战看,发达国家主导并推动的新一轮全球经贸规则变局,易成为边缘化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规则壁垒和制度屏障。在此背景下,防止在全球规则变局中被边缘化,避免大国竞争导致大国冲突、对抗,成为我国发展战略面临的大问题。就机遇而言,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前二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配套能力不断提升;国民储蓄率显著高于世界上多数国家;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制度红利,更高层次对外开放获得更多技术溢出效应;“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赢得更广阔的外部发展空间。此外,新科技革命、全球产业变革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国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因此,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仍有巨大潜力和韧性,完全有条件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对中国经济社会在新的国内外环境下如何转型升级,本书从新科技革命、全球产业变革、体制改革创新、调整对外开放战略、引导区域合作、综合能源安全、外交战略转型等方面,进行多方位宽视角探讨,读者从中可以看到许多有创新的看法和建议。

由于国内外环境同时出现新常态,中国战略机遇期的生成条件从相对稳定型、自发型向相对脆弱型、更加依赖主动塑造能力方向转变,从粗放发展方式下的规模扩张维度向发展转型形成的质量提升维度转移,维护和使用中国战略机遇期产生的经济社会成本将显著增高。不过,在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常态的过程中,我国对战略机遇期的驾驭正进入更高境界,加上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国内外存在的诸多有利条件,我国依然有较大空间延续、更新和主动塑造发展机遇。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吸取中外运用战略机遇期的经验和教训。历史经验表明,创造和捕捉战略机遇期要有战略耐心和定力;要善择为与不为,争与不争,避免与守成大国陷入对抗;要分散压力,顺势而为,避免成为国际矛盾焦点;大国之间要避免战略意外的冲击,建立有效的危机、风险管控机制;要争取构建一种有助于良性互动、具有弹性而非敌对、僵化的国际体系;要借鉴均势外交和“离岸制衡者”角色经验,发挥“善意制衡者”作用。

针对中国对外关系和国际行为方式面临的调整或转型,本书重点就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积极引导区域合作与重构区域关系,创新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方式等问题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必须在理论认识上超越西方现实主义理论预设的“唯实力论陷阱”、“唯利益论陷阱”与“零和逻辑陷阱”,在政策实践上从战略高度牢牢把握中美关系的大方向,抓住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性机遇,通过立标和固本推动中美关系上新台阶。周边是中国的战略依托地带,中国实现民族复兴,注定要与邻国建立新关系。构建新的地区安全机制是中国构建周边关系和秩序的重要内容。鉴于弥合东北亚的区域分裂、战略纷争和政治矛盾需更长时间,新旧地区安全架构会长期共存,处理新旧地区安全架构的关系不容回避。要使二者相互包容、适应、补充,而不是相互对立、排斥,就要多管齐下,将安全秩序构建与命运共同体建设融为一体,走出符合地区复杂利益关系的特色之路。发展中国家是中国把握战略机遇期的重要支点。新形势下,中国亟待创新对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方式:实行更加清晰的区别战略,不仅要细化区域战略,更要建立意愿联盟;要综合利用不同层次合作机制,以及中国与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论坛,并发挥主导作用;要发挥“一带一路”战略的联通作用,利用和创新现有双、多边机制,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创造新方式,注入新动力。

“全球公域”议题,涉及中国战略纵深的拓展,在当前及未来10-20年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深远,因而也是本书涉猎的重要领域之一。本书认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面临三大挑战:第一,在维权与维稳问题上面临两难选择,东海、南海的海上维权,已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外交及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重要问题;第二,中国海空军战力提升,中美关于专属经济区权利主张的分歧,引起美国担忧,为防范中国挑战,美国一面加强在亚太的军事存在,一面限制中国在海洋规则制定上的话语权;第三,面对海洋秩序重塑中的抉择,由于岛礁与海洋权益争端涉及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在处理涉海问题中,中国亟需找到一条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两个规则的适当途径。尽管现有海洋秩序有不合理的地方,但中国不应作为革命者“另起炉灶”,而应作为参与者发挥建设性作用,逐步对其完善。太空将是未来真正的军事“制高点”。太空时代的历史表明,太空技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军事实力的倍增器,军事和安全战略的赋能器,也是国家软实力的展示。但要解决太空公域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合作。通过国际合作机制共同探索利用外空及应对外空挑战已成为国际共识,外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亦得到广泛认同。我国正处于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转变的过程,各方对我国在外空领域的期待和借重上升。对此,我国既应充分利用太空技术和资源为推动经济发展升级转型服务,也要积极参与外空领域规则制定。近年来,网络空间成为国际博弈新高地。中国已成为一个网络大国,但不是网络强国,尚未制定自己的“网络空间战略”,属于诸大国中的“后进”,尽早确定中国的网络空间战略及议程已成为战略必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展、安全与治理将是中国网络空间战略议程的三大支柱和三大重点。

探索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是中国发展面对的又一重大使命。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过,近代以来,与在世界居强势地位的西方文化相比,中国虽是文化大国,但还算不上文化强国。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民族复兴,需要探索一条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时代性和民族性,一种文化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地位,主要取决于文化的时代性。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转型始终是围绕不同时期的时代主题展开的。只有把时代性与民族性有机统一起来,将本土文化与外来优秀文化融会贯通,才能使中国文化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对古今中外文化精粹兼收并蓄,是中国发展道路的一条重要成功经验。当前中国文化生态格局,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总体处于比较好的状态,但也面临在中外文化之间搞门户对立等问题。我们认为,新时期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应集时代性、民族性、包容性于一体。时代性要反映国内外发展潮流的客观要求,民族性要以是否符合中国国情而非是否来自本土为依归,包容性要有助于吸纳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和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共性,体现关切人类共同利益的开放胸襟。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直接关系中国的软实力。目前我国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远不能满足中国对外交往的需要和国际社会期待。从未来看,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方向是:倡导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思想和新理念;积极为设置国际议程出力;在建立国际机制、规范和秩序方面主动发挥引领作用。中国还应该更加重视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的智慧,通过形成共同观念、集体共识和集体认同来缓解外界的凝聚。

本课题是一项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工程,涵盖影响战略机遇期的各类基础性重大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外交、安全、科技、文化、社会等广泛领域,以及太空、极地、网络安全等全球公域问题。完成这样的综合性研究工程,完全仰赖参与本书写作、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和奉献。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本书不同于论文集,在撰写过程中采取共同讨论,整体规划,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原则,力争使各学科、各领域的分析和论证既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体现跨学科研究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集成优势。本书各章由首席专家依据课题规划统稿,对所有稿件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动,以求全书在内容和文字上的协调统一。因水平有限,对涉猎如此广泛的课题进行通稿,偏颇和局限在所难免,对可能出现的有关问题,首席专家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同时,我们欢迎对本书观点持不同意见的读者提出善意的批评和指正。

课题进程在不同阶段承蒙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杨洁勉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黄平研究员、张宇燕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丁一凡研究员,北京大学王缉思教授、王逸舟教授、关贵海教授、王新生教授,国防大学江凌飞教授、唐永胜教授,中共中央党校韩保江教授,南京大学朱锋教授,国家信息中心祝宝良研究员,清华大学孙哲教授、邝梅教授等知名学者的智力支持,不胜感激之至!还有许多中外学者也对推进本课题提供了助益,限于篇幅,恕不一一列举,谨容在此由衷致谢。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高彦斌同志对本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热忱帮助,特表谢意。365皇冠体育的扈大威、王强、魏永升等同志,在行政方面给予诸多帮助;课题组成员朱中博副研究员在课题的文稿收集、校对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没有上述同志的辛勤工作与敬业精神,本课题的进展不会如此顺利,在此特表嘉许。人民出版社曹利同志在本书出版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特予感谢。最后必须特别强调的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对本课题的全程指导、监督和大力资助,为本书的最终付梓提供了强劲动力和保障,课题组全体同仁对此谨表敬意!

??????????????????????????????????????????????????????????????????????? 徐坚

???????????????????????????????????????????????????????????? 2016年2月15日谨绪于北京香留园

 

目录

前言 (徐坚)

第一章 文明的再造与复兴——东西方文明兴衰的启示(徐坚)

第二章 战略机遇期的新变化(徐坚)

第三章 中外运用战略机遇期的经验教训(朱中博)

第四章 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陈凤英 孙立鹏)

第五章 新科技革命带给各国的机遇与挑战(胥和平)

第六章 全球性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陈须隆)

第七章 国际能源变化形势与中国面临的综合能源安全问题(沈雅梅)

第八章 国内压力倒逼中国发展方式转型(张鹏)

第九章 世界经济新格局与全球化新趋势推动中国发展方式转型(张燕生、白光裕、申现杰、万千、张岸

?????? 天)

第十章 中国经济社会打造升级版具有坚实基础(牛犁)

第十一章 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张燕生)

第十二章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徐坚)

第十三章 参与区域合作与重构区域关系(张蕴岭)

第十四章 创新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方式(金玲)

第十五章 海洋开发利用与权益维护(赵青海)

第十六章 太空利用与规则制订(赵青海)

第十七章 发展、安全与治理:中国网络空间战略议程(徐龙第)

第十八章 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徐坚)

第十九章 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与国际话语权(俞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