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13)》在京出版

国研所 时间: 2013-03-22 作者: 王强 责编: 王强

由我所研究人员编著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13)》近日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在北京出版。该书为我所年度出版物,自2006年开始已连续出版八本。该书对2012年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是我所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该书英文版拟于今年5月出版。

 

 
????
 

???代 序:2012年国际形势的四大特点

 

???第一篇 2012年国际形势专题述评

???第一章?? 国际格局新变化:力量对比趋于均衡规则秩序之争加剧

?? 第二章?? 2012美国外交:求稳防乱

?? 第三章?? 2012俄罗斯外交:巩固欧亚制约美欧提升亚太

?? 第四章?? 2012欧洲形势:多重角力艰难平衡

?? 第五章?? 2012日本形势:右倾化趋势加剧

?? 第六章?? 2012中亚形势:总体稳定挑战日趋严峻

?? 第七章?? 2012中东形势:动荡局势加剧

?? 第八章?? 2012朝鲜半岛形势:紧张可控对峙难消

?? 第九章???美国大选阴影下的伊朗核问题

?? 第十章   2012南亚形势:反恐合作减弱战略博弈增强

?? 第十一章?? 2012拉美形势:逆境中前行联合中图强

?? 第十二章 ??2012非洲形势:局部动荡总体稳定

?? 第十三章???2012国际军控与裁军:热点无进展挑战更严峻

?? 第十四章?? 2012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复苏乏力

 

?? 第二篇?????2012年中国外交评析

?? 第十五章???2012中国外交:化解挑战创造机遇

?? 第十六章?? 2012中国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彰显作用

?? 第十七章???2012中国经济外交:逆势之境更显张力

?? 第十八章???2012中国军事外交:化解压力开拓创新

?? 第十九章 ??2012中国公共外交:成效显著任重道远

?? 第二十章?? 2012中国周边外交:维权维稳安邻睦邻

?? 第二十一章 ??2012中美关系:探索新型大国相处之道

?? 第二十二章 ??2012中俄关系:战略协作深化合作领域拓宽

?? 第二十三章?? 2012中欧关系:务实合作承前启后

?? 第二十四章?? 2012中日关系:“购岛”绑架政冷经凉

?? 第二十五章?? 2012中印关系:变化积极障碍仍存

?? 第二十六章??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非关系:挑战与应对

?? 第二十七章?? 2012中拉关系:新机遇新挑战

?? 第二十八章?? 2012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可喜矛盾可控

?? 第二十九章?? 2012中国与南太平洋国家关系:基础巩固未来可期

 

 

2012年国际形势的四大特点

(代 序)

 

2012年过去了。人们在回首这一年的国际形势时,不难发现这样四个特点:西亚北非乱而不治;世界经济复而不苏;大国关系稳而不定;中国周边斗而不破。

 

一、西亚北非乱而不治

西亚北非局势的演变与人们预估相去甚远。动荡之初,很多国际观察家相信,有关国家推翻了个人独裁政权,多党民主会迅速植根阿拉伯土壤,全民普选提供的选择将有效释放社会压力,国家形势将很快由乱到治。然而,两年多过去了,西亚北非国家政治体制确实在转型,但“阿拉伯之春”并未带来西方希望的变化。人们感受更深切的是,地区动荡在持续,极端势力在扩展,恐怖活动在增加,深层次矛盾在发酵,经济状况在恶化。叙利亚局势久拖不决,伊斯兰势力进一步崛起,以色列安全环境恶化,伊核谈判无实质进展。

(一)叙利亚局势久拖不决

叙利亚动荡持续一年多,巴沙尔支撑残局的能力超出了人们想象。虽然欧美的制裁使叙经济难以为继,民众不满情绪上升,政府总理弃官而去,安全高官遇袭身亡,然而军队大量哗变和高官大批叛逃的“骨牌效应”并未出现,政府军事力量对反政府武装的绝对优势仍然存在。西方领导人多次高调逼迫巴沙尔下台,并明里暗里向叙利亚反政府武装提供援助,但鉴于伊拉克战争和利比亚战争的教训,担心基地组织和伊斯兰极端势力趁乱坐大,并囿于国内大选的掣肘,西方国家下不了发动战争干预叙利亚局势的决心。因此,反对派要通过武装斗争推翻巴沙尔尚需时日。

西方“整合”反对派效果不彰。西方为改变叙反对派政治派别林立、武装力量各自为阵的状况,加大了对反对派的整合力度。美国公开抛弃了其一手扶持的以海外流亡人士为主的“叙利亚全国委员会”。1031,希拉里国务卿公开表示,美国已“不再视全国委员会为叙利亚反对派的领导核心,反对派必须包含叙国内外的各派别,不能只由那些记录良好,但已离开叙利亚20年、30年、40年的人组成”。希拉里还警告,“令人不安的情报表明,不断有极端分子前往叙利亚企图接管这场革命,叙反对派需要强烈抵制极端分子‘劫持’叙革命的尝试”。1111,在美国支持下,叙多个反对派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宣布成立了“叙利亚反对派和革命力量全国联盟”,美国、土耳其等国和阿盟、海合会等区域组织立即宣布承认。2013128,法国主持在巴黎召开了有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高官参加的“支持叙利亚反对派和革命力量全国联盟”的国际会议。但迄今为止,叙反对派貌合神离、武装力量分散的状况没有改变,战场局势也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包容性政治对话仍可望不可及。国际社会推动叙利亚问题政治解决、避免外国发动干涉主义战争造成更大人道主义灾难的努力一直在进行。俄罗斯和中国继201110月在联合国安理会否决有可能导致外国军事干涉的决议后,又于20122月和7月两次在安理会行使否决权,为叙利亚问题政治解决保留最后的可能。中国提出了关于叙利亚问题政治解决的六点建议,派出多位特使赴中东调解,并促成联合国和阿盟联合特使科菲·安南赴叙斡旋,安南提出的六点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中国的意见。6月,安南建议成立的“叙利亚行动小组”在日内瓦举行会议,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土耳其、伊拉克、卡塔尔等国外长及联合国、阿盟秘书长、欧盟外交和安全高级代表出席,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在会上提出了新建议。会议发表公报,支持安南“六点建议”和安理会有关决议的实施,就由叙利亚人民主导过渡的指导方针和原则达成一致,其中包括在叙利亚成立“过渡管理机构”。但由于有关各方在“过渡管理机构”是否包含巴沙尔政府这一核心问题上解读不同,行动小组外长会议公报原则迟迟落不到实处,叙利亚各派包容性政治对话无从展开。

(二)伊斯兰进一步复兴

从西亚北非政局动荡中获益最多的是伊斯兰复兴运动。复兴运动首先在突尼斯有所突破。20113月突尼斯总统本阿里下台后,伊斯兰复兴运动党正式注册为合法政党。同年10月,复兴运动党在突尼斯制宪议会选举中获得41%的选票,成为议会第一大党。12月,该党组阁成功,开始主导国家事务。几乎与此同时,摩洛哥温和伊斯兰政党“正义与发展党”首次赢得议会选举。20121月,该党总书记班基兰组成新政府,开始领导国家。20127月,利比亚举行40年来首次议会选举,穆斯林兄弟会的“公正与建设党”虽未成为最大党派,但对选举导向产生了巨大影响。选举前,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负责人多次表示,“伊斯兰教法应是利比亚立法的主要依据,教法既是宗教也是法律,这一点不应该成为全民公投的对象”,“任何与伊斯兰教规相违背的法律都将是无效的”。大力弘扬伊斯兰教法成为利比亚世俗政党联盟赢得选举的决定性因素。20121月,埃及穆兄会赢得议会选举,6月,穆兄会的“自由与正义党”又赢得总统大选,该党主席穆尔西当选埃及总统。整个2012年,埃及国内政治冲突不休,街头示威冲突伤亡惨重,动荡主轴就是穆兄会与世俗力量围绕权力的角逐。

在伊斯兰复兴的背景下,民众对亵渎穆斯林行为的愤怒更加强烈。20122月,驻阿美军把古兰经作为垃圾焚烧,引发阿富汗全国抗议风潮。美军基地、美国驻阿使馆、阿政府要害部门等遭到抗议民众围攻。美国使馆被迫关闭,北约被迫召回驻阿富汗所有工作人员。5天的抗议示威造成了200多人死伤,4名美军士兵身亡。美国总统奥巴马、国防部长帕内塔、国务卿克林顿、北约驻阿总司令艾伦等纷纷向阿富汗正式道歉,事态才暂告一个段落。9月,一部侮辱穆斯林先知穆罕默德的电影在美国上映,激发了全球20多个国家的抗议浪潮,造成数百人伤亡。特别是在利比亚、埃及、突尼斯、也门等“转型国家”,抗议浪潮更为凶猛。在“9·11”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日子,美国驻利比亚班加西总领事馆遭到攻击,美驻利大使史蒂文森及三位领馆工作人员当场丧命,成为美国外交史上罕见的驻外大使在驻在国被袭身亡事件。希拉里国务卿惊呼,“很难理解在一个美国刚刚帮助解放的国家和一个美国刚刚帮助免遭摧毁的城市,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三)以色列安全环境恶化

以色列的安全是欧美国家中东政策的重要考量因素。“阿拉伯之春”背后的推手是美欧,从西方意识形态出发,以色列应该为西亚北非的转型而欢呼,但以色列对“阿拉伯之春”却一直保持着“战略沉默”。令以色列不喜反忧的是,阿拉伯世界变化在以色列周边造成大片动荡地区。2012年,在西奈半岛、加沙地带、戈兰高地、黎巴嫩真主党等以色列安全攸关之处,都发生了紧张局势。

西奈半岛安全缓冲区效应减弱。埃及动荡削弱了埃政府对西奈半岛的掌控。20118月,武装人员通过西奈半岛渗入以色列海滨城市埃拉特,杀害了8名以色列人。20128月,又一伙武装分子袭击西奈半岛埃及边检站,打死16名埃及边检人员后,企图越境袭击以色列,被以方击退。以色列不得不同意埃及政府为加强边界防卫而增加驻西奈的兵力,但埃方在西奈部署坦克又改变了西奈半岛的非军事区性质。

加沙地带战火再起。随着埃及政府对西奈半岛掌控的弱化,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有了更多的武器来源,从加沙射往以色列南部的火箭弹数量倍增。11月,以色列对加沙发动了名为“防卫之柱”的军事行动。8天时间里,以军空袭了加沙境内的1500个目标,造成130多个巴勒斯坦人丧生,1100多人受伤。同时,哈马斯向以色列发射了1500多枚火箭弹,虽然其中420枚被以军“铁穹”导弹系统拦截,但仍造成以方5人死亡,多人受伤。

戈兰高地近40年来首遭炮击。叙利亚的内战波及到以方控制的戈兰高地。201211月,来自叙利亚境内的炮火两次击中了驻守戈兰高地的以军哨所,以军向叙利亚炮兵阵地进行了警示还击。冲突虽然不大,也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这毕竟是近40年来叙以两军首次在戈兰高地交火,叙利亚反对派虽意在推翻巴沙尔政府,但仍“警告”以色列“不要介入叙利亚内战”。

黎巴嫩真主党获得尖端武器的可能性增加。20122月,以色列驻印度、格鲁吉亚、和泰国的外交机构及人员受爆炸袭击。7月,载有几十名以色列游客的大客车在保加利亚发生爆炸,数十人伤亡,以方指控黎巴嫩真主党牵涉其中。8月西奈半岛袭击事件发生后,真主党领导人称以色列是地区安全和稳定的威胁。10月,真主党的伊朗造无人飞机侵入以色列领空被以军击落,真主党领导人表示,“以色列若攻击黎巴嫩,将有数千枚火箭弹落在特拉维夫等以色列城市”。以色列与真主党的关系骤然紧张。20131月,以色列情报机构发现叙利亚境内一个化学武器研究中心有真主党人员接受培训,同时一个车队正向黎巴嫩运送俄制导弹,叙利亚尖端武器流向真主党的噩梦正在成为现实。130,以军飞机飞入叙利亚境内摧毁了上述研究中心和运输车队。以色列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巴拉克在达沃斯论坛公开表示,以色列决不容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进入黎巴嫩。

(四)伊核谈判无实质性进展

中美俄英法德与伊朗进行的“6+1会谈”自20111月后一直停顿,其间美欧不断收紧对伊朗的制裁。2012年美国《国防授权法》规定,外国金融机构如果同伊朗中央银行因石油买卖而产生交易行为,将被驱逐出美国市场。欧盟则宣布将于201271日起完全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欧美的制裁对伊朗经济造成严重影响,2012年上半年,伊朗石油出口骤降40%

6+1会谈”复而又止。20124月,“6+1会谈”在伊斯坦布尔复会,美国称这是“和平解决伊核问题的最后机会”。5月和6月,“6+1会谈”又分别在巴格达和莫斯科进行了两轮。伊斯坦布尔会谈意味着外交努力的重启,巴格达会谈中双方都提出了具体建议,莫斯科会议决定成立专家组具体审议各方建议。会谈气氛不错,舆论曾颇为乐观。但三轮会谈下来,各方却发现分歧依旧。美欧仍要求伊朗完全停止20%浓缩铀活动,关闭福尔多地下核设施,并把目前已有的近200公斤20%丰度的浓缩铀运出伊朗。而伊朗仍重申没有从事核武器研制的任何意图,仍坚持自己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不能被剥夺,提出停止20%浓缩铀活动的前提是国际社会保证伊朗对20%丰度铀的需要,而且西方必须解除对伊朗的制裁。谈了一圈,人们发现谈判又回到了原点。6月之后,有关各方连下一轮会谈应在哪里举行都争论不休,2012年下半年,伊核会谈再次陷入停顿。

 

二、世界经济复而不苏

(一)世界经济总体下滑

20121218,联合国经济与社会部发布《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世界经济增长在2012年明显下滑,增幅仅为2.2%,不仅低于2011年的2.7%,更是明显低于2010年的4%”。2013115,世界银行发布《全球经济形势及其展望》报告,对2012年世界经济的增长、贸易和投资三大要素进行了这样的概括:“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更加疲弱,更多的发达体经济出现二次探底,主权债务严重的国家陷入更深衰退,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增速也明显放缓”;“世界贸易增幅持续下降,从2010年的12.6%下降到2011年的6.4%2012年更下降到3.2%”;“私人资本向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流动量从2010年的5250亿美元下降到2011年的4250亿美元。2012年更下降到2060亿美元,环比下降幅度超过50%”。国际权威机构的数据显示,尽管世界经济仍处于从2008年金融危机复苏的过程中,但2012年世界经济的明显特点是复苏后劲不足,增长动力疲软,局部陷入衰退。

(二)发达国家陷入衰退

2012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报告,将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从原来的3.5%调低到3.3%,是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根据世界银行20131月的报告,发达经济体2012年的平均增长率只有1.1%。美国经济第一季度增幅为2%,环比下降1%,第二季度为1.3%,环比又下降0.7%。第三季度第三轮量化宽松效应刺激下,增幅回升至2.7%,环比上升1.4%。但纵观全年,美国经济仍在低水平徘徊,复苏动能明显不足,年增幅约2.1%,而2013年展望为1.7%。欧元区第一季度增幅基本稳定,但从第二季度起连续三个季度环比下降,出现了四年来的第二次衰退,年增幅为-0.5%。欧盟新成员国的增幅也仅为1.2%。日本经济第一季度增长1.3%,第二季度环比萎缩0.1%,第三季度环比萎缩0.9%,第四季度略有好转,全年总增长为1.5%,但2013年增幅展望下降为0.6%

(三)西方三大经济体结构性问题深化

欧债危机不仅在希腊等国继续肆虐,而且正在从边缘向核心区域侵蚀,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主权债务连遭信用降级。为解燃眉之急,发达国家不惜饮鸩止渴,推出各种各样的“量化宽松”政策。摩根士丹利跟踪研究的10大发达经济体中有7个在2012年采取了量化宽松措施,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的底线被大大突破。据经合组织(OECD)测算,其成员国主权债务占GDP的平均比重至2012年底将高达107.6%,并将持续上升多年。欧洲央行继2011年底和2012年初两次注资1万亿欧元后,又于96推出“直接货币交易计划”,将对成员国国债进行“无限量冲销式”的购买。

美日经济第四季度的小幅回升都与其采取的量宽措施短期刺激效应有关。美国继913推出第三轮“无限期、不封顶”量化宽松措施,又于1212推出第四轮量化宽松,扩大现有资产购买规模,美国的主权债务负债率将超过110%。日本继919资产购买规模扩大10万亿日元仅一个月后,又于1030再度扩大资产购买规模11万亿日元。据国际评级机构惠誉披露的信息,日本负债率将高达GDP240%。发达国家竞相量化宽松,不仅使自己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加深,也给世界经济埋下了巨大隐患。

(四)新兴经济体增速集体放缓

美欧日的量宽政策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外贸下降,而新兴经济体外贸依存度普遍较高,受影响较大。虽然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新兴经济体仍属高速增长,但实际增长率同比都有所下降。根据联合国2013年初公布的数据,2012年中国经济增幅从前一年的9.2%降至7.7%,俄罗斯经济增幅从4.3%降至3.7%,巴西经济增幅从2.7%降至1.3%,印度经济增幅从6.9%降至5.5%,南非经济增幅从4.5%降至2.7%。金砖国家中,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已是连续第四年下降,而巴西、印度、南非也都连续三年下滑。俄罗斯经济增速2011年与2010年持平,2012年比2011年下降0.6个百分点,也在连续三年下降的边缘徘徊。

 

三、大国关系稳而不定

2012年是重要“选举年”,美国、俄罗斯、法国、中国、日本、韩国等国都进行了权力交接。大选之年,各国都将主要精力放在国内议程上,大国关系总体稳定。但由于各国新政府就任将给本国外交带来新变化,因此大国关系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未定因素。

(一)中美俄三国权力交接连续性大于变化性

俄罗斯20123月大选,总理普京毫无悬念地当选为总统,其后又任命刚刚卸任总统的梅德韦杰夫担任总理,梅­—普组合华丽转身为普—梅组合,统一俄罗斯党的执政得以完美延续。1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选出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既定战略大方向得到巩固。同月,美国举行四年一度的总统选举,现任总统奥巴马代表民主党击败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成功连任第45届美国总统。三国执政党继续执政,可减少政党更替给外交关系带来的“磨合”损耗,有利于三国关系在现有轨道上继续运行。

(二)美俄关系在较量中推进

2012年奥巴马政府推动美国国会终止“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法案”,给予俄“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美表态支持俄罗斯成为OECD完全成员国,为美俄经贸关系的发展扫清法律障碍。美俄还在黑海、北冰洋、西伯利亚等地石油开采合作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俄罗斯远东与美国环西太平洋地区经贸合作的势头得到加强。

但与此同时,美俄战略较量却依然激烈。2012年,美国企图利用俄大选之机在俄策动“颜色革命”,引起普京极大不满。普京当选后声称“因日程冲突”无法出席在美国戴维营举行的G8峰会,而奥巴马则以同样理由拒不出席在俄罗斯海参崴举行的APEC峰会。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制裁“侵犯人权”的俄官员,俄国家杜马则立法禁止美国人收养俄罗斯孤儿,并要接受美国资助在俄活动的政治性组织明确自己的“外国代理人”性质。美在中亚策动乌兹别克斯坦退出集安组织,俄则鼓动吉尔吉斯表态不再与美续租马纳斯空军基地。美在安理会涉叙提案上多次把俄逼到墙角,俄则与中方协调屡次坚决行使否决权。美不顾俄罗斯安全关切执意推进欧洲反导系统,俄则斥巨资发展核武器和海基陆基远程导弹加大对美战略威慑。苏联解体已20年,但美俄互为最严重战略威胁的状况并无实质性改变。

(三)中美关系在猜疑中前行

2012年,美国继续推进其“再平衡”战略,在中国周边投棋布子。美进驻亚太地区的军队和武器装备在质和量上都有大幅提升,举行空前规模的环太平洋军事演习,宣布重返菲律宾苏比克海军基地。美大幅调整对缅甸政策,放宽对缅制裁,22年来首次派出驻缅大使,总统历史上首次访问缅甸。美如此重视缅甸的原因不是缅甸的地缘或资源突然发生了变化,而是缅甸在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中有了更重要的分量。美在东亚岛争问题上倾向性越来越明显,给与中国有争议的声索方鼓气撑腰,东海南海风波迭起。美国政府多次否决中资企业在美国的正常并购行为,并对中国输美商品频频发起反倾销调查。2012美国总统选战中,中国成为专门辩题,两党候选人竞相表现对华强硬,罗姆尼声称若当选将立即把中国定性为“汇率操纵国”,奥巴马则把中国定性为现实的对手和潜在的伙伴。此外,美国仍把以人权、民主为借口干涉中国内政作为其既定政策,在售台武器、藏独等涉及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也屡有违反中美关系原则的言论。这一切都表明中美之间严重缺乏互信,奥巴马第二任期的对华政策有若干变数。

另一方面,中美关系又在艰难中前行。2月习近平副主席成功访美,中方再次强调打破后起大国与守成大国必然冲突的历史逻辑、“塑造21世纪新型大国关系”的思想,美方给予了积极回应。中美第四轮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成功举行,双方在战略与经贸领域分别取得50项和67项成果。奥巴马顶住共和党压力未将中国定为汇率操纵国。美国防部长宣布邀请中国参加2014年环太平洋多国军事演习。2012年中美贸易接近5000亿美元,同比上升8.2%,创历史新高,美国超过欧盟成为中国的最大出口市场。

(四)中俄关系稳步深化

由于美国对中俄进行战略挤压并干涉两国内政,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更实质的内容。俄大选之年,普京在竞选中和当选后两次发表文章,高度评价中俄合作的意义。普京上任不到一个月就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发表联合声明,把“加强平等互信、相互支持、共同繁荣、时代友好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作为两国外交最主要的优先方向之一,双方结合国际政治现实,就反对对联合国宪章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进行修改和肆意解读的企图,挖掘联合国、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潜力,摒弃冷战思维和集团对抗等诸多议题达成了高度共识,双方还就双边关系发展确立了辉煌且可行的合作目标。2012年,中俄在联合国安理会进行了有效合作,坚决阻挡给外国军事干预叙利亚开绿灯的决议企图。经贸合作方面,中俄贸易在2011年增长42%的高基础上,2012年又增长20%,接近900亿美元。两国元首确立的双边贸易至2015年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有可能在2014年提前实现。

当然,邻国之间也可能出现问题。20127月,俄边防巡逻艇开炮击伤进入俄专属经济区捕捞的中国渔船,同月又扣留了越界捕鱼的另外两艘中国渔船。频发的渔业事件表明双方加速解决这一结构性问题的紧迫性。双方已就俄方在其专属经济区给予中方捕捞配额、中方给予俄方相应经济补偿、以及尽快建立海上执法安全合作机制举行了磋商。这是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分歧与矛盾的范例。

(五)欧盟与各方关系基本稳定

2012年中欧经贸关系受欧洲经济衰退影响出现3.7%的负增长,但在政治、人文、城镇等领域合作有所深化。中欧领导人在高级别对话中一致认为双方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正在进入新的重要发展阶段,并决心“将中欧合作打造成21世纪国际合作的典范”。中欧于2012年启动了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并建立了“城镇化伙伴关系”,中国与欧洲的次区域合作也有实际进展,中欧关系有了更多加强合作的着力点和抵抗风浪的支撑点。

美欧政治上是伙伴、军事上是盟友、经济上是对手的局面没有发生变化。美欧反导合作取得进展,北约确定从阿富汗撤军新路线图,但美国对“欧债危机”仍持隔岸观火态度,美欧在北约运作方式、防务经费分担、欧债危机处理等问题上分歧依旧。欧洲是俄罗斯的重要伙伴,普京当选后首次出访除独联体国家之外首先到访的就是德国和法国,表明了普京继续推进俄欧“现代化伙伴关系”的政策意愿。但欧盟在俄大选前与美国携手策动俄社会规模空前的反普京运动,不顾俄罗斯安全利益而与美国推动欧洲反导系统,对普京建立“欧亚一体化空间”的战略计划表示担忧,迟迟不给予俄公民免签待遇、在叙利亚局势、欧盟与北约东扩问题上罔顾俄罗斯利益。俄欧关系的结构性矛盾难以消除。

奥朗德代表社会党击败右翼候选人、在任总统萨科齐,当选法国新一届总统。奥朗德外交政策体现了法国左翼的一贯特色,叙利亚问题上法国仍然冲在前面,率先对叙利亚反对派给予外交承认,大规模出兵马里打击伊斯兰极端势力。在欧洲债务危机治理问题上,奥朗德在竞选中曾提出重新谈判“财政契约”,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主张相反,引发人们对法德关系的担忧。但奥朗德当选后当天就赴德国会见默克尔,以示对法德合作的重视。法德就“紧缩”与“增长”两种不同的欧债危机应对思路达成妥协,推动欧盟峰会做出相关决定。

 

四、中国周边斗而不破

2012年,中国周边出现一系列复杂情况,特别是菲律宾、越南、日本几乎同时挑衅中国的领土主权,制造紧张局势。中国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遏止对方侵权行为,既加强了对相关岛屿的实际控制,也维护了地区稳定大局。 

(一)捍卫中国在黄岩岛的领土主权

2012410,菲律宾出动军舰,派出全副武装的军人抓扣正在黄岩岛海域作业的中国渔民。中国政府接到渔民的求救信号后,立即派海监船赶赴黄岩岛海域,营救了被非法抓扣的中国渔民,并全天候守住黄岩岛泻湖口。菲方不得不撤走军舰,经过双方公务船一个多月的较量,黄岩岛被中方牢牢控制。菲方在海面较量无法占据优势,便企图在外交层面给中国制造压力。4月底,菲外长和防长同时访美,与美进行“2+2会谈”,企图让美国表态支持菲方立场。7月,菲方企图将自己关于黄岩岛的立场塞进在金边召开的东盟外长会议联合声明。11月,菲方企图让黄岩岛成为东亚峰会的议题。20131月,菲律宾又将黄岩岛问题提交国际海洋法法庭,把中国“告上国际法庭”。

中国在外交上进行强力反制。外交部发言人多次就黄岩岛表示中方的严正立场,表明中国将“阻止”菲方的任何挑衅行为。外交部主管副部长在事发后一个月内三次召见菲驻华代表,警告菲方“不要误判形势,不计后果地不断推动事态升级”,重申中方将坚持通过外交协商解决当前事态的立场,但“也做好了应对菲方扩大事态的各种准备”。戴秉国国务委员515在中国对外友协全国理事会讲话表示,中国高速发展起来了,应该谦虚谨慎,但谦虚谨慎不等于让别国欺负,“小国也不能欺负大国,像菲律宾”。杨洁篪部长713在东盟外长论坛上表示,“菲律宾动用军舰在中国领土上伤害中国渔民,在中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不满。中方希望菲方正视事实,不要再制造事端”。温家宝总理1121在东亚峰会上表示,“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不存在争议。中国维护主权的行动是正当和必要的”。

菲律宾的行为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美菲在事态最紧张时举行“2+2会谈”,被菲媒体炒作为美国对菲律宾的支持,但美国却多次澄清,“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是航行自由与地区和平稳定,而非介入领土争端,美国不会在领土争议中选边站队”。7月的东盟外长会议因不愿把菲律宾关于黄岩岛的立场写入宣言而宁肯不发表任何宣言,破了东盟外长会议20年的惯例。菲律宾把黄岩岛争议提交国际海洋法法庭,但国际海洋法法庭处理的是海洋划界问题,而不是领土争议问题。这不过是菲律宾应付国内舆论压力的无效之举,国际海洋法庭无权也不会受理,中方也不会接受将自己的国土提交国际仲裁。

2012年中国在黄岩岛对菲律宾侵权行为进行的反制,终结了近20年来菲方在黄岩岛海域频繁查扣中国渔船、抓捕中国渔民的历史。菲律宾外交部原副部长巴查20131月承认,“我们的船只于去年6月从黄岩岛撤出之后,再也不能进入这一区域。黄岩岛已经处于中国的有效控制之下”,菲律宾外长罗萨里奥肯定了巴查的说法。菲律宾挑衅引发中国反制,双边经济合作和人员往来不可能不受到影响,但中菲之间并未发生武装冲突,双方驻对方的外交机构也在行使职能,关系仍然存在,交往仍在继续。

(二)反制越南通过海洋立法侵蚀中国主权的行为

中方曾多次向越方进行交涉,提醒越方在国内海洋立法时不要损害中国的主权。但2012621,越南国会仍通过《越南海洋法》,把中国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包含在所谓越南的“主权”和“管辖”范围内。中国外交部当天即发表正式声明,表示“任何国家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提出领土主权要求,并依此采取的任何行动,都是非法的、无效的”。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当天召见越南驻华大使,对越南行为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除外交交涉之外,中国还采取了三方面的反制措施。

一是成立三沙市。在越南国会通过海洋法次日,中国即宣布成立海南省三沙市,加强我国对西沙、中沙、南沙岛礁及海域的行政管理和开发建设。719,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了三沙警备区。1127,海南省修订了《海南省沿海边防治安管理条例》,规定对非法进入海南省管辖海域的外国船舶,可依法采取登临、检查、扣押、驱逐、令其停航、改航等措施。三沙市的成立及相关配套机制及条例的建立,从法律上反制了越南通过海洋立法增加其对西沙南沙声索立场的企图。

二是在南海进行石油招标。越南制定其海洋法4天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登出公告,就南海海域的部分区域实行对外联合油气资源开发进行公开招标,开放招标的9块区域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紧贴“九段线”中方一侧。越南声称这个区域位于其大陆架上,20年前曾干扰中国公司与美国公司在这个区域的合作,当时中方采取克制态度,中外合作因此而搁置,越南却在中国离开的区域进行勘探并开采出了石油。此次中国重新开始对这一区域油气资源进行国际招标,意味着中国绝不容忍越南再在这个区域的骚扰行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也是中国从经济上对越南进行的有力反制。

三是加大在南海的巡航力度。《越南海洋法》把中国西沙和南沙纳入其“主权”和“管辖范围”,并声称要对“侵入”这个区域的外国船只进行“维权执法”。在该法通过的第5天,中国就派出海监船队到西沙、南沙巡航,航程达4500公里,在巡航过程中多次逼退越方公务船,让越方“海洋法”的相关规定成为历史的笑柄。

(三)打击日本在钓鱼岛的挑衅行为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这本来是两国友好合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契机。但两国关系却因日极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掀起的“购买”钓鱼岛闹剧而出现了巨大波折。石原出于其一贯的极端政治立场提出以东京都名义“购岛”,日本中央政府不但不进行制止,反而以石原的压力为借口,借力使力,通过所谓“国有化”强化对钓鱼岛的声索,打破了中日建交时双方搁置钓鱼岛争议的谅解和共识。对此,中方打出了反击日本的“组合拳”,体现在外交、法律、海监渔政等多个层面。

外交上,中国政府在日本实施所谓“国有化”的当日就发表声明,从历史、法律、国际政治、双边关系等多个层面驳斥日本的行为,表示“中华民族任人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政府不会坐视领土主权受到侵犯”。中国政府多次召见日本驻华大使,表示中国的坚决反对和强烈不满。日本派出特使访问联合国和世界主要国家,想说明钓鱼岛问题不存在争议,而中国则在这些场合驳斥日方观点,恰恰说明了钓鱼岛问题上中日的争议所在。日方在外交上非常被动。

法律上,中国宣布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发布了钓鱼诸岛的地理坐标、位置图、三维效果图等,提出了关于东海200海里以外大陆架的划界案。这些文件都以中国国家的名义向联合国秘书长及相关机构进行了提交。这些法律行动不仅强化了中国对钓鱼岛行使主权的国内法律依据,而且在联合国层面对日本的声索形成了国际法的对冲。

海监渔政上,日本所谓“国有化”后,中国将钓鱼岛领海的巡航例行化,中国海监船编队定期在钓鱼岛12海里内进行巡航,中国海监飞机飞入了钓鱼岛领空,中国渔政船还对在钓鱼岛海域作业的大批中国渔船进行了大规模的护渔行动。

中国对日方的反击不仅体现在外交和法律层面,更重要的是强化了中方在钓鱼岛海域的存在和对钓鱼岛海域的管控,彻底打破了日本单独实控的局面。钓鱼岛如今已形成中日交叉存在、交叉管控的局面。日本得不偿失,悔不当初,但历史的车轮已经不可能回转。历史的结论是,日本如果在钓鱼岛继续挑衅,除了给中国提供更多的强化对钓鱼岛管控的机会外,不会得到任何别的结果。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每年对国际形势进行密切跟踪和深入研究,对中国外交进行深度分析和透彻解读,成果体现于一年一度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希望我们的思考对研究国际问题的学者能有所助益,对关心中国外交的民众能有所启迪,对希望了解中国与世界的国际人士提供一个中国视角。若此,本书作者们将不胜欣慰。

本书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集体智慧的结晶。作者倾力笔耕;专家认真审稿;阮宗泽副所长和董漫远副所长协助统审全稿;国际战略研究部陈须隆主任和苏晓晖副主任负责组稿、编辑等工作,并为本书出版做了许多协调工作;世界知识出版社高效、负责和严谨的编审工作,对本书顺利出版至关重要。几年来,广大读者和有关人士给予本书好评与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是为序。

 

???????????????????????????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   

???????????????????????????二○一三年一月于北京台基厂